2004年5月17日~21日
中国玉文化玉学第四届学术研讨会资料
大连大学中国东北史研究中心
由变迁和组合所见日本列岛玦状耳饰的起源
日本 长野县立历史馆 川崎 保
1. 前言
“绳文文化”一直被日本的考古学界看作为东亚中的独特的比较孤独的文化。
但是,下面我所要说的“玦状耳饰”却是例外,一直被和大陆的文物作以比较。虽然在日本的考古学界还未得出“玦状耳饰”是起源于大陆,还是由日本列岛自生的结论,但是认识和大陆文化是有关系的。
假如说日本列岛的“玦状耳饰”是起源于大陆的话,其可能性较大的是起自中国东北地区,经由俄罗斯沿海州传播到日本列岛。而且不只是最初,可能在日本列岛玉文化的发展阶段也受到了大陆玉文化的影响。因比,今后亦有必要对中国东北地以外的关系进行研究。
2. 玦状耳饰与其它石制装饰品的变迁
在日本列岛,虽然装饰品出现的时间是旧石器后期的说法,但是不能确定。
然而,非装饰品的利器斧形石器所使用的软玉(nephrite 透绿闪石岩)却十分引人注目。
到了绳文时代(草创期~早期 距今约12000年~9000年前),装饰品的种类增多。材质主要有骨角和石头。定型的东西很少。旧石器时代后期也同样,虽有磨制石斧,但这些都是利器,而不是装饰品。
到绳文时代早期末(距今6300年前),玦状耳饰、管玉、小玉、垂饰等才开始用玉质的石材制作。好像除蛇文岩和滑石外,也有软玉制品。
玦状耳饰,因为是在绳文时代人骨的头盖骨周围发现的(大阪府国府遗址),所以被命名为“耳饰”。因国府遗址的玦状耳饰含有软玉制品,所以在刚发掘出来时,就被认为有中国玉器的影响。
之后,山内清男,安志敏,藤田富士夫等将绳文文化的玦状耳饰和中国江南地方的新石器时代的玉玦的形态,年代等进行比较,推测日本的玦状耳饰是由中国江南地方的玉玦传过来的。但是,也有人(芹泽长介,渡边诚等)反驳说日本列岛的玦状耳饰是自生的。
我说关注的是绳文文化是用与玦状耳饰相同的石材(蛇文石、滑石、软玉等)制作管玉、小玉、垂饰等,和其流通。
在玦状耳饰流行的绳文时代早期末到中期初期(距今6300~4500年前)期间,以下玦状耳饰为主的装饰品的组合(set),从其形态和种类可看到其变迁。
(1) 绳文时代早期末~前期初(长野县笼田遗址、福井县桑野遗址)
玦状耳饰的平面是圆形。有大孔薄型和厚型(指贯型)。我认为浮轮型才是最早的。除玦状耳饰以外还有管玉和小玉。福井县桑野遗址出土的断面形呈U字形弯曲的蓖状垂饰也是这个时期的东西。
(2) 绳文时代前期中叶(长野县阿久遗址)
玦状耳饰的平面形状是圆形。多为中间孔的宽度和相等型(金环型)。断面为椭圆形的也比较多,台形的也有。还有借用玦状耳饰的“勾玉”。
(3) 绳文时代前期后叶~中期初(长野县松原遗址、八丈岛仓轮遗址)
玦状耳饰中央的孔较小,孔边很宽。而到前期末则出现了平面为三角形的东西。垂饰种类多也是这个时期的特征。除管玉、小玉外,还有断面形平坦的梳状垂饰,“の”字状的石制品,棒状垂饰等。
3. 周边地区的式样概观
(1) 俄罗斯沿海州
主要装饰品的种类:玦状耳饰、蓖状垂饰、小玉、圆盘(环?)
特征:“浮轮型”“ 指贯型”的玦都附有Амур网眼文土器。蓖状垂饰是断面形状为弯曲形的,都距中国东北地区很近。
主要遗址:Чертовы Ворота洞窟(Руднин文化)、Бойсман2遗址(Бойсман文化)、Новопокровка
(2) 中国东北地区
主要的装饰品种类:玦、匕、管状珠、环
特征:玦有“浮轮型”“ 指贯型”“金环型”。断面弯曲的匕(蓖状垂饰)很多。
主要遗址:查海遗址、兴隆洼遗址、小南山遗址、锡本包楞遗址
(3) 中国江南地区
主要的装饰品种类:玦、璜、珠、环、饼、丸
特征:玦有“浮轮型”“ 指贯型”“金环型”。
主要遗址:河姆渡遗址、于墩遗址
(4) 朝鲜半岛
主要的装饰品种类:垂饰、玦?
特征:软玉制品都伴有栉文土器。但类似的还很少。
主要遗址:沙村里遗址、东三洞贝冢、文岩里遗址、舟月里遗址
4. 与日本列岛玦状耳饰古老型的玦状耳饰及相附的蓖,管玉,小玉等装饰品最接近的是俄罗斯沿海州和中国东北地区的东西。
日本列岛绳文时代早期末年代,可考虑为距今6300年前的未进行树轮较正碳素14年代(如是树轮较正碳素14年代应为7000年前)。俄罗斯沿海州的Бойсман文化和Руднин文化的年代也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年前后,因此,其本上相同,或者俄罗斯沿海州的东西要早一些。如果说中国东北地区的兴隆洼文化是8000年前的话,中国东北地区的玉玦就更早,因此,其传播路线可以考虑为中国东北,俄罗斯沿海州,日本列岛。
问题是虽然是由俄罗斯沿海州传播到了日本。但却不知道朝鲜半岛7000年以前的玉质装饰品的情况。类似最古老的玦状耳饰和中国东北地区及沿海州出土的“环”的资料随东石刃一起在北海道出土。因此,虽不能完全否认由沿海州直接经日本海到日本列岛北陆的可能性,但可考虑是经北海道传播到本州岛北陆、中部地方。
玦状耳饰等装饰品类,在传播到日本列岛后有了独自的发展。之后与大陆的关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还没有深入研究。正如近年藤田富士夫指出的那样,并不是途经几地而且是在不同时期传播过来的。
我认为绳文时代前期后叶出现的“の”字状的石制品等也可能受了中国的影响。会不会与玉龙和璇玑有关系呢?想听听与会诸贤的意见。